部落格公告

感謝支持,因為時間有限無法即時更新Blog,決定近期關閉,感興趣的人可以繼續訂閱 http://www.imdb.com/rg/s/1/list/WQoYq1aLQGk/

2009年9月16日 星期三

艾滋病防護短片“保護自己”(男同志版)

男同志版:Aides - Protect Yourself (Gay Version)
短片配樂:Sugar Baby Love (演唱:The Best of the Rubettes、專輯:The Rubettes)
(艾滋病防護短片異性戀版:Aides - protect yourself 【點擊觀看】


愛滋病:英文全稱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縮寫AIDS)。是一種由人類免疫缺乏病毒(簡稱HIV)感染後,因免疫系統受到破壞,逐漸成為許多疾病的攻擊目標,促成多種臨床症狀,統稱為症候群,而非單純的一種疾病,而這種症候群可透過直接接觸黏膜組織(mucosa)的口腔、生殖器、肛門等或帶有病毒的血液、精液、陰道分泌液、乳汁而傳染,因此各種性行為、輸血、共用針頭、毒品的靜脈注射都是已知的傳染途徑,而懷孕的母體亦可藉由胎盤或胎兒出生後的哺育動作傳染給新生兒。

艾滋病歷史:
  HIV病毒分為兩種:HIV-1,HIV-2。HIV-1是最普遍流行。HIV-2則基本只在西部非洲地區。HIV-1的毒性與傳染性均高於HIV-2。HIV和其它在很多靈長類動物中發生的引起類似愛滋病的病毒有密切關係,並曾一度被認為是在二十世紀初期從動物傳染給人類的,儘管有一些證據表明在更早的一些個別案例中可能已經有愛滋病在傳播了。但是傳播的具體的動物源、時間和地點(或者有多少傳播來源)都是未知的。與人類的HIV病毒相同的病毒在非洲的小人猿(黑猩猩)中都有發現,但這並不能確定愛滋病的來源就從黑猩猩到人類,或人類和黑猩猩的來源是從第三方獲得的。
  多數學者認為人類免疫缺乏病毒是20世紀從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區蔓延開來,至今已成為全球性的大流行病 ,而根據聯合國愛滋病規劃署和世界衛生組織統計,自1981年6月5日首度証實以來,AIDS已奪取超過2500萬人的性命,使它成為史上最具破壞力的流行病之一,截至2005年底世界上約有3860萬人正受到愛滋病的侵擾,僅該年便造成約3百萬人死亡,當中約57萬是兒童,三分之一的死亡案例發生在非洲撒哈拉以南,間接造成經濟發展遲緩以及人力資本的匱乏,超越了疾病本身的層次,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使得社會議題更加棘手。根據統計,每天有1800名新生兒一出生就感染上愛滋病毒,45%的感染兒童在2歲之前死亡。儘管目前研製的藥物能夠抑制病毒的活性、減緩病程發展,間接減少感染後的死亡率和致病率(morbidity),但是並非所有國家都有能力取得這些藥物,這種情況在發展中國家更為嚴重,當地卻同時是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盛行率(prevelance)較嚴重的地區,且事實上仍未有任何藥物獲得證實能根治愛滋病,因此愛滋病目前已是全世界疾病監測(survaillance)的重要指標之一,各國政府也透過立法試圖控制傳染的規模並藉由各種教育宣傳手段,增加全人類對該疾病的認識。

世界艾滋病日:(自世界愛滋病日設立以來,每年都有一個明確的主題。)
  12月1日是世界愛滋病日,這天旨在提高公眾對HIV病毒引起的愛滋病在全球傳播的意識。訂為12月1日是因為第一個愛滋病病例是在1981年此日診斷出來的。從此,愛滋病已造成超過兩千五百萬人死亡。即使最近世界許多地區的治療管道已經改善,2005年仍有310萬左右(280萬到360萬之間)人死於愛滋病,其中約有57萬人是兒童。
  愛滋病日的概念來源於1988年,由全球衛生部長在關於愛滋病預防計劃的高峰會議上(World Summit of Ministers of Health on Programmes for AIDS Prevention)提出的。從此,這個概念被全球各國政府、國際組織和慈善機構採納。
  世界愛滋病日的標誌是紅綢帶,表示對HIV陽性者及與他們共同生活者的關懷與接納,並團結一致對抗愛滋。
(紅絲帶是國際上用來表示對抗愛滋病的標誌。)

中國首例艾滋病的發現:
中華民國(台澎金馬地區):在1984年12月首次發現愛滋病個案,在一名外籍過境旅客驗出,並在1986年2月底首次發現臺灣感染案例。1988年起規定捐血者所捐血液要經過檢驗確定無病毒後才可使用,1990年公佈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防治條例。為增加可能罹患HIV的人篩檢的意願,政府在一些指定醫院開辦「匿名篩檢」。台灣籍的愛滋病感染者及病患在台灣可享受免費的醫療服務,由政府負擔相關醫療費用。但2006年1月1日起,愛滋病不再列入台灣全民健康保險重大傷病範圍,另由政府編列公務預算;未來可能因政府公務預算減少,影響台灣籍愛滋感染者是否能夠繼續享有免費醫療服務。截至2009年7月31日[29],台灣累計有18,386人感染愛滋病毒,愛滋病發個案則為5,811宗。
中國大陸(大陸海南地區):第一次發現愛滋病是在1985年6月,從一名阿根廷遊客身上發現,最後這位病人在協和醫院因併發症死亡。截止到1989年底,大陸地區已經發現愛滋病感染者172名,其中大部分是吸毒人士。當年在雲南吸毒人群中發現愛滋病標誌著中國愛滋病開始流行。中國政府近年來也積極對公眾進行愛滋病知識的宣傳教育,包括向性工作者和同性戀者間進行安全性行為的教育,但收效甚微,至2006年1月25日,中國衛生部、聯合國愛滋病規劃署、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公佈,至2005年底中國愛滋病感染者65萬人,其中發病患者約7.5萬人。2007年11月29日,國務院防治愛滋病工作委員會辦公室、衛生部、聯合國愛滋病中國專題組聯合舉行《中國愛滋病防治聯合評估報告(2007年)》專題新聞發佈會,公佈了中國2007愛滋病最新資料,截至截至2007年底中國現存愛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約70萬,全人群感染率為0.05%,其中愛滋病病人8.5萬人,2007年新發愛滋病病毒感染者5萬,因愛滋病死亡2萬人,在5萬新發感染者中,異性性傳播佔44.7%,男性性傳播佔12.2%,注射吸毒傳播佔42%,母嬰傳播佔1.1%。雖然愛滋病教育在中國已逐步展開,但社會上仍然普遍對愛滋病及其感染者認識不足且帶有歧視。
中國港澳(香港澳門特區):香港於1984年發現的首例受愛滋病病毒感染個案[30];並於1985年發現首宗愛滋病發個案[31]。截至2009年3月31日,香港衛生署的愛滋病病毒感染累積個案統計[32]:自1984年以來,累積發現4,151人受愛滋病病毒感染。自1985年以來,累積發現1,047宗愛滋病個案。在2009年第一季,肺囊蟲肺炎(Pneumocystis pneumonia)是最常見的愛滋病併發症。在香港,多年來性行為都是愛滋病感染的主要途徑。截至2008年9月統計,自1984年首宗病毒感染個案起,經由性接觸感染的愛滋病病毒感染案例佔74%;由性接觸感染的愛滋病患者佔85%。香港的愛滋病活動由政府和多個志願組織主理。政府主要負責愛滋病感染的監控和政策的制定,並與其他非政府機構一同為社區提供預防教育和推廣工作。
  澳門衛生局自1986年首次發現外地輸入的愛滋病毒感染個案,截至2009年6月30日,總計有415人感染愛滋病毒,當中43人已愛滋病發。

愛滋病預防:愛滋病毒其實非常脆弱,一旦暴露於空氣中(離開人體)便會很快死亡,因此愛滋病完全可以通過下面的措施來預防。已知的愛滋病感染途徑就是體液交換及沒有全程正確使用安全套。
(1) 安全性行為:在所有的性行為中使用保險套。沒有全程正確使用保險套的性交模式,如陰道交和肛交是一種高危行為。少數人透過和愛滋病感染者進行口交而通過傷口被感染,但這種方式通常被認為是低風險的。但是,無論如何,如果希望絕對的安全,在口交中也應當使用安全套。唾液的愛滋病毒濃度很低,接吻是不會感染愛滋病,除非對方口腔有傷口。
(2) 不要共用針頭。如果需要諸如海洛因這樣的麻醉劑,不要和別人共用針頭,也不要使用已經被人使用過的針頭。
(3) 醫護工作者遵循了一定的安全措施就可以避免愛滋病在病人和工作人員間、病人之間的傳播。通過針刺感染愛滋病的比率少於1比200。在針刺後使用抗愛滋病藥物進行消毒可以進一步減輕被感染的風險。
-降低經性途徑感染愛滋病病毒風險的方法:-
(1) 感情專一,盡量維持單一伴侶進行性行為
(2) 切勿與陌生人性濫交,如真的有需要,則應每次性行為均做足安全措施(如全程使用安全套、避免接觸對方體液等)
(3) 與經血液測試(而非從對方口述得知)証實沒有感染愛滋病病毒的性伴侶進行性行為
(4) 對配偶忠誠,不發生婚外情

愛滋病治療:
  自美國於1981年發現新型疫症愛滋病以來,從沒有一種藥物或療法能有效降低死亡率,每年全球的死亡人數有增無減,就像「絕症」般,一旦染上便會被人排斥遠離及只能等待死亡的降臨,受盡歧視及痛苦。但到1995年,出現了突破性轉機。美藉台裔科學家何大一博士發明了雞尾酒療法,雖然並非徹底根治,但成功大幅減低死亡率,將發病時間無限期推遲,也使感染者體內的病毒數可以降低至無法驗出的狀況,從而大幅改善帶菌者的健康,不過有些感染者對雞尾酒療法有強烈的副作用,醫學界均認為愛滋病尚不能稱之為可以治癒的疾病。此外,預防愛滋病的疫苗仍在研製中,但進展很慢。至今,還沒有一種有效的治療方法可以完全治癒愛滋病,每年仍有大量的病患死於愛滋病,特別是在缺乏有效療法和藥物的第三世界國家(如非洲)的患者。現在昂貴的愛滋病的治療方法主要針對HIV病毒,目前仍未證實在治癒方面有效。愛滋病發病期產生的各種機會感染,有些可以對症下藥地治療,或者在感染髮生前就進行預防性治療,但也有些機會感染很難治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